一共有九十多家企业要做新品发布直播,难度虽大,但我会尽我所能做到最好。
展览第二部分,可以一览10米单线白描长卷原稿《长征印象》,以及25米彩绘版本。展览时间:2022.10.09 — 2022.10.29观展地点:复旦大学博物馆(蔡冠深人文馆)二楼入馆时间:每周二-周日(9:00-11:30,13:00-16:30)团队预约:masp@fudan.edu.cn主办单位: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复旦大学承办单位: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历史系党委、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复旦大学博物馆、复旦大学文博数字艺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博物馆建设与管理创新研究(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参展人员全程佩戴口罩,按照现场规划路线有序参观,避免扎堆聚集) 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赓续红色精神谱系,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开幕式上,复旦大学副校长、望道研究院院长陈志敏表示,这场生动展现党的红色历史的艺术展为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广大干部群众以及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实践载体。加强文化艺术领域的研究推动,是复旦大学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工作。踏进展厅,现场嘉宾穿梭于一幅幅连环画交织的历史长卷中,沉浸式探索画作背后沉淀的红色故事,聆听历史车轮滚滚前行的铿锵足音。展览分为中共一大至七大展区、《长征印象》展区、创新体验区三个部分。连环画作为新中国重点打造的大众通俗文化样式,承载了几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
画面中浩浩荡荡的军队,越过山丘莽原,跨过河湖沼泽,躲过枪林弹雨,突破重重艰险,奔向理想家园。观展结束后,与会嘉宾们进行了巡展交流和专家研讨。同学们能够在书院的学习和活动中交流进步,在精神和思想上共同成长。
10年来,复旦书院教育以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为目标,使书院成为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文化育人的生活园区、学生自管的教育平台。制图:曹丛钰实习编辑:章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2+X体系下,学程计划作为跨学科发展路径的主要载体,通过围绕特定主题,设立一组精干课程,所有学生都可结合自身发展需求,选修相应学程。正是因为参加了‘数理逻辑学程,让我认识到还有这样神奇的领域,吸引我在研究生阶段继续相关的学习和研究。
本科期间,荣誉项目让他接触不少前沿研究,为他日后的研究工作夯实了基础在这些合作项目的牵引下,团队也为相关企业培养大量集成电路研发人才。
设立实体运行科研机构,促进学科深度交叉上海浦东,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脑影像中心。如今,他是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带领一支国际化、多学科的顶尖科研团队探索人类大脑的奥秘,朝着构建千脑时代的目标前行。在新岗位上,秦兆宇主持或以骨干身份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未来,作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复旦将继续心怀国之大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为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作出新贡献。
以华为为例,已建立联合实验室/长期框架合作项目6个,开展长期合作助力学校人才引进和培育。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如今成为复旦科研人员的共识。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科交叉、实现融合创新,近年,学校面向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前沿方向、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创新性地建立实体运行科研机构,集聚校内外优势科研力量重点突破科学高峰或领域难题。201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自然科学奖3项,排名全国第二。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专任岗位是复旦2020年创新设立的科研人员工作岗位,目的在于建立并稳定一支结构合理、体量适度、能打硬仗的人才队伍,形成优秀创新团队和团队集群。
他把科学研究比作搭积木,要把所有力量集中在一起去解决一个问题,才会实现1+12的效果。2021年11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
十二五以来,新建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数学中心、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国家级科研平台15个。制图:曹丛钰实习编辑:何浩然责任编辑:李斯嘉。据统计,2012年以来,复旦共计获国家奖22项。此外,科学探索奖自2018年设立以来,已有张远波、沈维孝、雷震、刘智攀、张凡、鲁伯埙、徐彦辉、彭慧胜等8位复旦青年科学家获奖。十三五期间,我校共转化科技成果195项,其中涉及专利转让117项,专利许可73项,科研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较十二五增长13.5倍。学校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战略机遇,推进地方研究机构及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促进学校科学前沿和企业、地方重大需求相结合,支持企业参与核心技术突破攻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大力推进产学研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潜心攻坚、深耕不辍,这支团队是复旦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的生动写照。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落实科研人员在立项选题、经费使用以及资源配置的自主权,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徐彦辉团队先后解析完整转录前起始复合物(PIC)和转录前起始复合物中介体(PIC-Mediator)的结构,系统地揭示转录前起始复合物(PIC)识别启动子及其分步装配的分子机制,颠覆教科书关于启动子识别的传统看法,为后续研究基因表达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特点首先在于以人为本,尊重科研人员的自主权。
合理设置科研人员的岗位匹配度,可以以较为高标准的薪酬吸引到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有益于以集团军作战的方式开展科研,尤其是在带有工程色彩的科研大项目的集中攻关中,易于统一领导,步调一致,协调各种不同专业的技术人才工作。科技人才活力迸发,基础研究成果涌现化学系赵东元院士领衔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FDU(复旦大学)——十多年来,赵东元团队聚焦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研究,一共创造19种新型介孔材料,全部是以此命名。
很感谢学校提供的平台,能够利用自身专业技术,投身人类表型组这一生命科学大发现时代,他说。团队提出并实现一种新型的微电子基础器件:半浮栅晶体管(SFGT,Semi-Floating-Gate Transistor)。202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实现学校历史性突破。2017年,学校集中自身优势,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以成为世界一流为目标,在国家及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主动调整张江校区功能布局,让出300多亩土地,将大学校区转为创新中心,把校区变成科技园区,提出在张江科学城建设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的重大决策。
如今,在张江的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实验室内,尖端仪器正在连轴运转。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上海市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研究院等实体运行科研机构,牵头或作为主要单位承担了4项标志性的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任务。
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马剑鹏认为,专任岗位以科研重大任务为支撑,可以极大地提升以任务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效率。十三五期间,我校牵头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114项,项目数及立项金额相比十二五显著增长。
专任岗位之外,为打造更为优质的科研环境,复旦近年出台一系列具体举措: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针对原创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创新评审与支持机制,给予多种形式的稳定支持,营造适合科学家潜心研究、勇攀高峰的宽松环境。复旦大学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主动对接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与新建。
2021年,学校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45项,立项经费7.3亿元,项目立项数和经费数均创学校历史新高。组织并发起大科学计划开展有目标有广度和深度的科学研究。比如抑郁症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哪一个学科就能解决的,既需要有像我这样研究数学的,还需要研究基础生物的。张远波团队发现新的高迁移率半导体二维材料二维黒磷,突破石墨烯和二维硫族化合物的局限,开辟二维材料研究新的发展方向……在复旦这片科创厚土之上,大批科研人才都在各自领域耕耘不辍、终得硕果。
打造面向国际重大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实体运行机构平台,集聚校内外优势科研力量重点突破科学高峰或领域难题。微电子学院张卫教授领衔研发的半浮栅器件十年来,张卫团队聚焦微电子前沿技术,在集成电路新器件新工艺研发上深耕。
团队成员孙清清教授说:在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的平台支持下,我们团队在科研上一直与张江集成电路龙头制造企业深度融合,在新型存储器、先进逻辑器件、集成工艺以及IP开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这是我国科学家在该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微电子器件领域的原创性成果,成为我国新型微电子器件技术研发的里程碑。
冯建峰(左七)和脑科学研究团队成员合影冯建峰14年前加盟复旦。学校启动布局一计划两中心:即国际人类表型组重大科学计划、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